成都品茶不限次_同城空降快餐联系_QQ快餐200QQ群_微信二维码叫小妹150

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

?

编号 lyqk003209

中文标题 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 刘庆博  支玲 

作者单位 西南林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学院,昆明 650224

期刊名称 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2010 

卷号 23

期号 1

栏目编号 2

栏目名称 各国林业 

中文摘要 通过对国内退耕还林工程补偿问题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经济补偿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补偿问题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建设(70573110)

英文标题 A Review of Compensation in Convert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Program

作者英文名 Liu Qingbo and Zhi Ling

单位英文名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with regard to compensation in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Program,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elevance,and analyzes 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Finally,the paper looks forward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in this research field.

英文关键词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compensation;literature review

起始页码 44

截止页码 49

投稿时间 2009/11/2

分类号 F326.2

参考文献 [1] 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 生态学报,2002,22(4): 471-478.
[2] 朱玉雯,尹峰. 退耕还林工程补偿政策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2008(5): 34-35.
[3] 孔凡斌.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林业科学,2007,43(1): 95-101.
[4] 翁丽华,李全基,郭晓艳. 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理论概述[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6): 11-16.
[5] 樊新刚,米文宝,杨美玲.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 174-177.
[6] 支玲,李怒云,王娟.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 林业科学,2004,40(2): 2-8.
[7] 冉瑞平. 论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J]. 生态经济: 学术版,2007(1): 299-301.
[8] 张蕾. 我国西部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 基于外部性视角[J]. 林业经济,2008(6): 58-62.
[9] 陈华,刘思慧,杨建平. 退耕还林中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浅析: 以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为例[J].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6): 86-88,92.
[10] 陈晶,窦红莉,李红梅. 宁夏山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39-40.
[11] 李东玫,江璟瑜,马燕娥. 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出现的几种问题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J]. 中国林副特产,2008(3): 86-89.
[12] 秦伟,朱清科,赖亚飞.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评估与补偿: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 159-164.
[13] 谷丽萍,方天堃,郭永清,等. 退耕还林工程对会泽县农户的影响[J].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 83-86.
[14] 谭晓梅. 论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J]. 生态经济,2008(5): 68-71.
[15] 王闰平,陈凯.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 188-192.
[16] 柴兵,金志刚,马妍.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偿政策[J]. 辽宁林业科技,2006(4): 35-37.
[17] 李彧挥,孙娟. 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62-65.
[18] 陈娟丽,张炳淳. 关于建立我国西部生态林补偿制度的思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97-99.
[19] 左菁. 对中国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反思: 以退耕农利益保障为视角[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1): 61-67.
[20] 秦艳红,康慕谊. 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 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 28-31.
[21] 秦建明,安志美,史春风,等. 对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的思考[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1): 18-21.
[22] 黄文清,张俊飚. 西部地区延长退耕还林补偿最适期限的灰色预测[J]. 林业科学,2008,44(4): 144-150.
[23] 刘震,姚顺波.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 86-89.
[24] 吕金芝. 林业重点工程补助的经济分析[J]. 林业经济,2007(12): 54-57.
[25] 张树川,左停,李小云. 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 经济问题,2005(11): 49-51.
[26] 豆志杰,高平亮.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机制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7(2): 45-47.
[27] 潘少兵,任晓冬. 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补偿研究: 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で烁沽止こ涛齕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5-39.
[28] 孙新章,谢高地,甄霖. 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07,29(2): 194-199.
[29] 杨明洪.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经济利益补偿的博弈分析[J]. 云南社会科学,2006(6): 64-67.
[30] 李镜,张丹丹,陈秀兰,等. 岷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博弈论[J]. 生态学报,2008,28(6): 2792-2798.
[31] 郭普松,王建康. 退耕还林农户补偿模型及有关问题的理论探索[J]. 人文杂志,2008(1): 98-101.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相关信息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