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的青山绿水间,地处澜沧江畔和糯扎渡自然?;で咴担幸桓鼋忻拥牡胤?,也被称为“鹦鹉寨”。这是一个以大紫胸鹦鹉栖息地闻名的村寨,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民族文化魅力的地方。通过生态?;び胛幕械挠谢岷希犹剿鞒隽艘惶蹩沙中⒄沟缆?,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鸟和谐相伴相生
大紫胸鹦鹉是国家二级重点?;ひ吧?,主要在榕树上栖息生活,属群居鸟类,具有季节垂直迁徙的习性。而目前国内仅见芒坝的大紫胸鹦鹉不做季节性迁徙,芒坝是它们常年集中成群分布的唯一栖息地。
这个古老的布朗族村落,有64户258人。这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36株大榕树形成一道绿篱,守护着寨子里的居民。布朗族将榕树奉为神灵贡祭,使这些榕树得以长期保留,成为大紫胸鹦鹉觅食、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
300多只大紫胸鹦鹉一年四季栖居在大榕树上,采食果子和嫩芽嫩叶,在树洞中筑巢繁殖,除清晨和傍晚飞到糯扎渡自然?;で偈常渌奔涠荚谡铀闹艿氖魃匣疃?。
大紫胸鹦鹉和当地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多方共筑“神鸟”家园
在芒坝鹦鹉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的。布朗人把榕树视为神树,把鹦鹉视为神鸟,神树不能爬,神鸟不能抓,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当地还制定了大紫胸鹦鹉?;ふ鲁蹋孤铱车练ニ济┧珊痛箝攀?,明确爬树抓鸟要罚款。村民都有施救落地幼雏的经验,先后救助了十多只大紫胸鹦鹉宝宝,并在其成熟后帮助它们重返自然。
万物有灵,这群鹦鹉从不糟蹋庄稼,饿了就吃松子、榕树果子等,渴了就飞到澜沧江边饮水。有了这群鹦鹉,布朗人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也让鹦鹉寨的村民成了?;ど闹髁?。
当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也在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生灵。思茅港镇党委政府通过整合民族民宗、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完善芒坝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帮助村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美化村社环境。糯扎渡省级自然?;で诿咏ㄉ桊叙墓鄄庹?,配置居住、科教、监测类基础设施,建设鹦鹉观测台、展示厅,安装高清摄像可视化监测设备,聘请管理员,强化大紫胸鹦鹉监测管护。为解决芒坝榕树逐年枯死、大紫胸鹦鹉栖息地减少的问题,糯扎渡自然?;で度胱式鹨圃源箝攀鞯矫樱鼓7伦匀恍翁谱髂癯埠头律?,为鸟类提供新的筑巢点。移栽的榕树全部成活,长势良好,大紫胸鹦鹉连续两年在新的巢穴树繁殖成功。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芒坝的人居环境、生物多样性管护水平不断提升,芒坝人鸟和谐相处,大紫胸鹦鹉种群稳定增长,不再迁徙。在芒坝还记录到其他80种鸟类分布,包括蜂鹰、灰头鹦鹉、领角鸮、斑头鸺鹠、大金背啄木鸟等17种国家二级?;つ窭?。
观鸟经济反哺村社
边远的芒坝布朗山寨,通过鹦鹉搭起了一座联结外界的无形桥梁,布朗人也通过鹦鹉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芒坝观赏和拍摄大紫胸鹦鹉的鸟类爱好者就已经陆续出现。有观赏者或拍摄者到家里讨水喝、找饭吃,甚至需要借宿一晚,村民们都毫不吝啬地提供。就在这平淡的来来往往中,一张张大紫胸鹦鹉和其他鸟儿的精彩照片,早已经飞出偏远落后的山寨进入城市,登上各种知名的报纸杂志。随着网络的发展,芒坝几名爱鸟村民发现了村寨的鹦鹉名声在外,也开始逐渐与外来观鸟的专家交流。同时,村民学着如何科学地把鸟类吸引集中起来,供鸟类爱好者观赏与拍摄,为研究者提供场地和相关数据。在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服务的同时,这里发展了切合当地实际的“观鸟经济”,芒坝如今也被摄影界称为“世界级拍鸟胜地”“中国的鹦鹉天堂”“中国最佳野外动物拍摄基地”。
每年12月到来年7月,来芒坝观鸟的人最多。成群的鹦鹉鸣叫着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整个寨子洋溢着一片鸟欢人乐的景象。外来观鸟的爱好者、学者等络绎不绝,良好的人鸟和谐共居环境反哺当地村社,带动“观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鸟导、餐饮、销售、民宿”等于一体的观鸟旅游,实现了“观鸟致富”。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配套和业态,让越来越多旅行者放慢脚步,在这个“宝藏小寨”解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现每年到芒坝观鸟游玩人数达1.2万余人次,消费400多万元,充分盘活了乡村资源,变生态红利为民生福利。当地村民收益逐年增加,群众参与管护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在探索实现生物多样性?;び刖梅⒄顾穆飞咸峁┝丝筛粗啤⒖赏乒愕哪J?。
如今走进芒坝布朗山寨,依然会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吸引。其中,寨子周边榕树上传来的鹦鹉声最为悦耳。阵阵鹦鹉鸣叫声里,时而还夹杂着画眉、黑头翁等飞禽的叫声,让人置身于小鸟歌唱的海洋。这里的人们,以山为伴、以鸟为友、以绿为底,把家园与灵魂安放在和谐的大自然之间,使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得以传承和发展。(卢文 雷苑)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08
关键词 野生动物?;?ensp; 大紫胸鹦鹉 鹦鹉寨 云南芒坝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