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雾,为鄱阳湖镀上一层金边。一群白鹤正以优雅的弧线掠过水面,翅尖激起的涟漪中,倒映着守护它们的人间温情。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候鸟越冬地,这片湿地每年迎来70多万只越冬候鸟。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で怀】缭降赜?、凝聚科技与人文的候鸟守护行动,正年复一年书写着生态中国的温暖篇章。
三方联勤:构筑生命救援的立体网络
2024年11月的一个清晨,鄱阳湖畔的吴城?;ふ居匆晃惶厥獾摹肮榭汀薄液住拔馍健?。这只佩戴着卫星追踪器的鸟儿精准降落在熟悉的湖滩,与同伴们发出欢快的鸣叫。工作人员通过监测数据惊喜发现,它刚完成从蒙古国繁殖地到鄱阳湖的2000余公里迁徙,而两年前,它还曾是农田里那只翅膀低垂、奄奄一息的“伤鸟”。
时光倒回至2022年深秋,永修县荷溪村村民在农田中发现一只蜷缩的“大鸟”。接到报警后,永修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立即启动响应,警车与鄱阳湖?;で獬潜;ふ镜木然こ盗就背龇?,将伤鸟送达救助中心。吴城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开展“鸟类急诊”:体温监测、血液检测、X光扫描……确认其为国家二级?;ざ锘液?,因长途迁徙导致体能衰竭。
在救助中心,“吴山”享受着定制化护理:营养的高蛋白饲料、每日的康复训练、密切的观察……2024年4月,当它佩戴着卫星追踪器展翅北上时,监测屏上的光点宛如一颗跳动的生命信号,穿越河南、河北、内蒙古,最终在蒙古国草原定格——那是它的繁殖地。同年11月,“吴山”如期南归,用往返万里的迁徙轨迹,印证着救援机制的成功。
“候鸟救护三方联勤机制”,这个由?;ふ?、公安、医疗三方构建的生命通道,正是“吴山”重生的关键。通过建立24小时联动热线、制定标准化救护流程,该机制实现了“发现—响应—救治—放归”的闭环管理。
“每一次救援都是与时间的赛跑?!蔽獬潜;ふ菊境ぬ瞥焊锌?,“公安的快速转运、医疗的专业支持、保护站的后续照料,缺一不可?!钡薄拔馍健痹诤采嫌胪殒蚁肥?,它身后的三方联勤机制,正如同一张严密的?;ね?,守护着更多候鸟的迁徙之路。
科技赋能:让智慧成为生态守护的“千里眼”
2024年5月,鄱阳湖迎来梅雨季,在?;で嗫刂行牡闹腔酃芾砥教ㄉ?,大汊湖东洲头的画面突然跳出红色预警:一只白鹤幼鸟受困于即将被淹没的草洲上,翅膀受伤,正徒劳地扑腾着。
科技救援随即启动。平台通过近30处湖区监控设施,锁定幼鸟位置,并结合鸟类行为数据库,模拟出最佳救援路径。巡护员携带无人机、长柄网兜等装备,在AI导航指引下穿越沼泽,仅用28分钟便将幼鸟救起。这只被命名为“逐浪”的幼鸟,右翅初级飞羽骨折,若未及时救助,可能因溺水或体力衰竭死亡。
在救助中心的“鸟类康复病房”,工作人员为“逐浪”制定了康复计划,每日定时喂食、换药。200天后,当它佩戴着卫星追踪器重返湿地时,其已完全康复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而此时,卫星追踪器和智慧管理平台已累计记录它的活动点位信息近千条,为白鹤种群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
“智慧管理平台是我们的‘生态大脑’?!北;で蒲锌瓶瞥び喽ɡそ樯埽闷教ㄕ狭宋佬且8?、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实时监测湖区水质、气象、植被、鸟类分布等20余项指标。
科技的温度,更体现在对生命细节的关怀。当“逐浪”在监测屏上的光点再次闪烁时,巡护员们知道,这不仅是一只鸟儿的重生,更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正如余定坤所说:“每一秒的提前发现,都可以改写一只候鸟的命运?!?br> 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生态守护同心圆
2024年11月,都昌县周溪镇村民李大叔在草滩上发现一只羽翼沾满淤泥的小天鹅。他熟练地拨通保护区都昌站的电话,不到半小时,巡护车与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的志愿者已抵达现场。
这场救援如同精密的接力赛:志愿者用保温箱稳住小天鹅体温,医护人员快速完成补液和营养支持,?;でぷ魅嗽蓖郊锹忌饲?。经诊断,小天鹅因体力不支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需住院观察。17天后,当它在周溪水域重新展翅时,围观的村民中响起阵阵掌声——这是他们亲手守护的生命奇迹。
在鄱阳湖,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で菇ㄆ稹昂嵯虻奖?、纵向到底”的保护网络。多年来,活跃在湖区一线的志愿组织和护鸟志愿者始终是生态?;さ闹匾钩淞α俊[堆艉蕉蚰窈褪亓媳;の被峤⒌钠拦捞逑担üㄆ诒硌镌诤蚰癖;すぷ髦斜硐滞怀龅南冉湫?,为民间志愿力量注入持久动能。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常年开展湖区巡护,西源乡通过“村民护鸟公约”凝聚?;す彩叮堆粝厣阌凹倚嵊蒙跋翊ケ;だ砟?。
生态?;さ暮炖床缸藕⒄?。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如今转型为护鸟员或生态导游;当地人祖祖辈辈捕鱼为业的吴城镇依托候鸟生态游,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打卡”;“人鸟争食”的矛盾,正转化为“人护鸟、鸟兴村”的良性循环。正如志愿者陈大姐所说:“看着候鸟年年回来,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回家,这份责任,我们心甘情愿扛起来。”
传承接力:四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坚守
2023年寒冬,湖口站巡护员余锦平在湿地发现一只东方白鹳。它翅膀断裂,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生命体征微弱。余锦平立即将其抱回救助站,并联系专业救护机构,连续72小时寸步不离,为其做好输液、保暖、喂食等救治措施,三天三夜的悉心守护终于让东方白鹳重获生机。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是?;で?0年守护史的缩影。自1983年成立以来,鄱阳湖?;で牙奂凭戎缀?、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数千只珍稀鸟类?;つ裨泵遣唤鍪茄不ふ?,更是“鸟类医生”:从最初跟着野生动物专家学习简单包扎,到如今掌握骨折固定等专业技能,他们用岁月沉淀出一套“生命救护手册”。
清晨的巡护船上,“老带新”的场景已成传统。59岁的老巡护员王小龙指着远处的草洲,向“95后”的新人钟亮讲述往事:“当年,我们为了救助一只受伤白鹤,在泥泞里摔了多少跟头……”钟亮一边调试无人机,一边将这些故事记在工作日志里。如今,保护区的巡护装备从摩托车升级为“水陆空立体网络”:无人机每日巡航,巡逻船配备高倍望远镜,智能巡护系统实时记录轨迹,但不变的,是护鸟人对生命的敬畏。
40年传承,亦是生态理念的升级。从“被动救护”到“主动监测”,从“单一?;ぁ钡健跋低持卫怼保;で愿蒲У淖颂鼗な兀翰扇〉魏骋熘驶薷创胧剿靼缀字匾翱诹浮贝炭嗖葜衷磁嘤际?,开展候鸟疫源疫病监测……
当东方白鹳在次年春天准时北迁,余锦平望着它远去的方向,眼中泛起泪光:“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只鸟,更是人与自然的约定。”
夕阳为鄱阳湖披上金色纱衣,成群的候鸟正排成人字队,掠过天际?!拔馍健钡奈佬切藕畔允荆芽夹乱宦置偈?;“逐浪”在草洲上练习俯冲,为北迁储备力量;小天鹅们在志愿者的监护下,正分批踏上迁徙之路;而东方白鹳的光点,已闪烁在西伯利亚的上空。
候鸟的迁徙路,也是人类的文明路。从三方联勤的生命救援,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守护;从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到代代相传的生态坚守,鄱阳湖的候鸟救助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さ乃跤啊#ê钣赙?钟南清)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14